文章
  • 文章
  • 产品
搜索

新闻中心

Press center

首页 >> 行业动态 >>政策法规 >> 速看!北京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去五年成效、未来五年规划,都在这里了!
详细内容

速看!北京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去五年成效、未来五年规划,都在这里了!

北京发布



1607497408968438.jpg


▲12月8日下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北京市“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场,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李文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任世强,市生态环境局二级巡视员、总工程师刘贤姝,市交通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容军,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吕钦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李文红介绍“十三五”时期北京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十三五”期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把首都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大局,始终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与津冀协同联动,推动协同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一、扎实有序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也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的先导和突破口。“十三五”期间,本市始终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坚持控增量、疏存量两手发力,有力有序推动疏解,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推动首都减量发展、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从源头上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制定实施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严把产业准入关,从源头上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禁限目录执行以来,在治理“大城市病”、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20年10月,全市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达2.33万件。禁限目录在严守功能底线的同时,为高精尖经济结构构建打开了更大空间。

二是扎实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十三五”以来,截至2020年10月,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154家,阶段性完成集中退出工作,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773个。不断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等5所高校新校区加快建设,累计入驻师生超3万人;天坛医院实现整体搬迁,同仁医院亦庄院区扩建项目完工,友谊医院通州院区正式开诊。坚持疏解与提升并重,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任务基本完成,加快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累计建设提升基本便民商业网点6000余个;推进见缝插绿、留白增绿,新增城市绿地3600公顷、城市休闲公园190处、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460处,城市环境秩序明显改善。

二、加快构建“两翼”联动发展格局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一是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开局起步。把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作为北京分内之事,与河北省签署共同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确定8个重点合作领域及一批先期支持项目。北京率先拿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在雄安新区支持建设3所学校、1所医院,建成后将由北京四中、史家胡同小学、北海幼儿园、宣武医院提供办学办医支持,“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于2019年9月开工建设,目前各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同时,十余家市属国企积极参与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的建设也在加快推进。京雄城际是连接北京与雄安新区的重要动脉,北京段(北京西站至大兴机场站)已于2019年9月开通运营,预计今年年底全线通车。

二是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本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全力以赴地把城市副中心规划好、建设好,努力创造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副中心质量”。目前,市级行政中心已正式迁入,第一批搬迁涉及35个部门、165个单位、约1.2万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园,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广渠路东延工程地下道路年底建成通车。环球影城主题公园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预计明年5月开园。截至2020年10月,70家机构落户运河商务区,高端产业加快集聚。另外,推动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协同发展,连续两年举办北京与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签约项目80余个,既拓展了在京企业发展空间,又带动了北三县产业升级和城市软实力提升。

三、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一体化交通网络“连起来”。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区域交通网络不断构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构建 “双枢纽”格局。“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京沈高铁(京承段)预计年底通车。市郊铁路发展进入快车道,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部打通,国道109新线高速等开工建设,环首都“一小时交通圈”逐步扩大,北京至天津半小时通达,老百姓的出行更加便利。

二是生态环境“好起来”。三地全面落实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今年1-10月北京市PM2.5累计浓度降至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取得阶段性进展。建立密云水库上游生态补偿机制,推进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任务落实,共筑绿色生态屏障。三地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优美了。

三是产业对接协作“串起来”。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三地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为抓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4+N”产业合作不断增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金隅曹妃甸示范产业园、京能集团鑫华源智能停车制造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落地实施,自贸片区正式挂牌,综合保税区获批。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累计超1600家,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聚态势初显。支持张承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共建北京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滦南(北京)大健康国际产业园、河北高碑店新发地等一批重大产业合作和疏解转移承接项目加快实施。三地产业疏解转移对接协作步入快车道,区域产业链加快形成。

四是协同创新步伐“快起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发挥北京创新资源优势,引导创新要素有序流动,中关村与津冀科技园区合作不断深化,截至2020年10月,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超8300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1200亿元,协同打造科技创新园区链。

五是老百姓的获得感“多起来”。积极发挥北京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稳步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通过学校联盟、结对帮扶、开办分校等多种方式开展跨区域教育合作,截至2020年10月,组建16个京津冀高校创新发展联盟,成立10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联盟),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共享。支持在京医疗机构与河北、天津等开展专科协作、远程诊疗、派驻专家等医疗合作,推进实施京张、京承、京保等重点医疗卫生合作项目36个。精准帮扶河北省23个结对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助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力筹办好冬奥会冬残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形态整体显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相继亮相,竞赛场馆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冬奥氛围持续升温。

四、建立健全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十三五”以来,本市不断完善政策规划体系,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强大合力,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制度机制保障。制定实施了“远期有贯彻意见、中期有五年规划、近期有行动计划、当年有工作要点”的梯次推进政策体系,推动各领域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成熟一项、推出一项”,打好政策组合拳。与津冀建立多层级、常态化的对接协调机制,滚动签订实施战略合作协议,持续与河北省开展互派百名干部人才挂职交流,形成同心同向同力的工作格局。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三地迅速建立京津冀疫情联防联控联动工作机制,联合出台了十项制度措施,协同引导人员流动、保障生活物资、推动复工复产等。在津冀大力支持下,北京奔驰、小米、京东方等重点企业以及环球影城主题公园项目在津冀的供应商全面实现复工复产。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发生聚集性疫情后,天津、河北在核酸检测、蔬菜供应、物资保障、健康码互认等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三地一体防疫、联动作战,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记者提问: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十四五”时期进入到关键阶段,请问未来五年推动协同发展有何谋划和考虑?

李文红回答:


“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系统谋划“十四五”协同发展工作。将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以减量倒逼集约高效发展,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两翼齐飞。进一步加强与天津、河北两地的联动,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布局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把京津冀打造成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微信图片_20201209150216.png

  •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石龙经济开发区美安路1号IDM智能科技园
  • 邮箱:bcdaorg@163.com
  • 办公室电话:010-63379226                         传真:010-63379226
  • 邮编:102308
  • 版权声明: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   京ICP备2022005253号-1   Powered by bcda

           

扫一扫关注我们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010-63379226
- 客服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