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 产品
搜索

新闻中心

Press center

首页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 专访叶楠:保护修缮、环境整治和展示阐释是中轴线申遗的核心工作
详细内容

专访叶楠:保护修缮、环境整治和展示阐释是中轴线申遗的核心工作

来源:新京报公号    


7.8公里长的北京中轴线,被称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

今年是中轴线申遗的关键之年,将完成中轴线申遗文本的正式报送。

前不久,《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通过,并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标志性成果,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

在申遗的过程中,条例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目前,在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哪些重点工作?为此,新京报记者专访了从2002年即开始关注和参与中轴线工作的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副所长叶楠。

DM_20220614221733_001.jpg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副所长叶楠。受访者供图


申遗文本、保护管理规划和《中轴线条例》是并行开展的“三驾马车”

新京报:你之前参与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修订,《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之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叶楠:中轴线一直以来都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的重要保护对象,因此在条例制定上,《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中轴线条例》)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名城条例》)在保护理念、目标、原则方面是高度统一的。这是因为,我们在研究制定《名城条例》时,就已充分考虑并呼应了中轴线申遗需求,后来在制定《中轴线条例》时,也是将《名城条例》作为其最重要的依据。

作为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保障,《中轴线条例》还重点对标了国际公约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要求,解决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可以说是在《名城条例》的基础上,形成了更有针对性的法律保障。


新京报:在中轴线申遗过程中,规划设计主要承担了怎样的角色?

叶楠:作为中轴线申遗的核心技术文件,申遗文本、保护管理规划和《中轴线条例》是并行开展的“三驾马车”,三个文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必须统筹考虑。我们编制保护管理规划,必须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的框架内工作,依据申遗文本确定的遗产构成要素及遗产价值,划定保护管理分区,我们称之为遗产区和缓冲区,并明确相应的保护管理要求,而这些要求的核心内容也被纳入了《中轴线条例》之中。

DM_20220614221733_002.jpg

从景山公园俯瞰故宫,中轴线清晰可见。张若天 摄/IC photo

申遗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工作要求高、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市、区以及各部门协同,借助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尤其是本次申遗项目位于城市核心区域,遗产区跨东城、西城两区,沿线用地权属复杂,用地功能多元,保护整治任务重、时间紧,因此建立共识、明确标准、制定计划、统一步调是关键。

于是,我们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搭建了一整套以实施为导向的技术支撑体系,不仅将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要求的内容转换为可指导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项目库,还为项目落地制定了详细的设计导则,以推动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水平达到世界遗产的标准。


2012年开始申遗文本和保护管理规划的编制

新京报:什么时候开始进行中轴线申遗的规划、设计工作的?

叶楠: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那时候我们就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一起,开展了申遗文本和保护管理规划的编制。2017年,“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轴线申遗成为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并迅速进入快车道。同时,随着《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的出台,中轴线申遗成为带动老城整体保护的重要抓手,工作要求更高了。

为此,近几年,我们这两个团队一方面在不断完善申遗文本和保护管理规划,并编制完成了《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另一方面,基本上所有列入行动计划的项目,我们都要参与讨论,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要求这把“尺子”逐一去审视方案的合理性,根据北京老城的具体情况评估实施的可行性,如此才能确保整体实施效果不走样,确保遗产价值得以保护和强化。目前,这些也是我们现阶段的核心工作。

DM_20220614221733_003.jpg

绿色丛林掩映下的北京中轴线。高高秋月 摄/IC photo


新京报:北京中轴线的核心价值都有哪些?

叶楠:关于中轴线的核心价值,简单来讲可以从这样几点来认识。首先,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悠久,始建于元,形成、完善于明清,并在近代以来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发展。其次,历经七百余年的发展,北京中轴线始终是古代和现代北京城市空间的统领,并且在此过程中,中轴线的形态、功能、景观得到了不断的延续和强化,形成如今富于韵律的平面布局,纲维有序、恢弘大气的景观形态。更为重要的是,中轴线蕴含着“天人合一、以中为尊”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宇宙观和时空观,它遵循了《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中国理想都城营建理念,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人心中的美与和谐。所以,我们说它是体现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是中国古人极富想象力的伟大创造。


步行空间的连通要考虑到视线廊道的通畅

新京报:目前我们在中轴线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都有哪些重点工作?

叶楠:我们认为目前最核心的工作,一是遗产点的保护修缮、展览展示等相关工作,因为它们承载着中轴线的核心价值,也是今后国际专家评判是否达到申遗标准的重点。比如太庙,去年将大殿两侧近两万平方米的非文物建筑进行了拆除,尽最大可能恢复了太庙的历史风貌。

二是环境整治类工作,提升遗产环境品质。比如整治钟鼓楼周边的第五立面,并提升院落及胡同空间环境品质,为的是当大家在登上钟鼓楼俯瞰时,能够感受到绿荫掩映下青砖灰瓦的特有风韵。同时,也能够让这片平房四合院区域更好地烘托钟鼓楼的标志性形象,进而凸显中轴线建筑群的空间统领作用。除了第五立面整治工作外,还有居中道路的综合整治工作,比如地安门外大街。

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鼓楼。图/IC photo

三是通过展览、论坛、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力求科学、完整阐释中轴线的价值,让更多的人关注中轴线、了解中轴线,进而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之中。


新京报:目前来看,中轴线的南段道路步行的贯通性可能不如北中轴,如何从规划层面进行优化?

叶楠:中轴线的南段指的是从正阳门到永定门这一段,明清时期是皇家祭祀及各类重要国家礼仪仪式的行进通道,目前除前门步行街外,其余部分是作为城市主干道进行交通组织的。而且,由于与东西向城市道路的交汇,在中轴线南段形成了多处十字路口,珠市口处还有交通护栏阻隔,对步行者来说并不算友好。

在核心区控规中,我们提出了10条文化探访路,中轴线文化探访路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为了能够实现安全、舒适、顺畅的探访体验,我们提出了拆除路口交通护栏、增设信号灯、施划人行过街横道等建议,将一段段御路空间连接起来,让大家能够在正阳门、永定门之间实现地面的无障碍通行。但是,对这些路口的调整必须考虑更大区域的交通组织,所以是个系统性工作。

另外,在步行空间连通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视线廊道的通畅,这就要加强对位于御路空间的乔木的修剪,让正阳门、永定门能够被探访者看到,以此强化中轴线的秩序性。


【人物简介】

叶楠,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副所长,2002年至今一直从事与北京名城保护相关的各项工作。近几年,负责编制完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城市副中心控规中名城保护相关内容,负责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相关规划工作。参与重新制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工作,参与诸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的课题研究、规划编制和项目实施工作。


  •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石龙经济开发区美安路1号IDM智能科技园
  • 邮箱:bcdaorg@163.com
  • 办公室电话:010-63379226                         传真:010-63379226
  • 邮编:102308
  • 版权声明: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   京ICP备2022005253号-1   Powered by bcda

           

扫一扫关注我们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010-63379226
- 客服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