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 产品
搜索

新闻中心

Press center

首页 >> 行业动态 >>会员动态 >> 【副会长单位】中国建材报专访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崔愷:建筑师需要的材料要有创新生命力
详细内容

【副会长单位】中国建材报专访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崔愷:建筑师需要的材料要有创新生命力

来源:中国建材报    


■吴 跃 杨烜子 宋国昕


 毫无疑问,设计师对建筑材料的鉴别和选择有相当大的发言权。好的设计与恰当的材料相辅相成,没有适合的材料支撑配合方案落地,优秀的设计方案只能是“纸上谈兵”,而没有优秀的设计方案,性能优异的材料很难脱颖而出。

一直以来,设计师期盼能有实现设计理念、价格合理的建筑材料,材料生产企业也希望能将自己优异的产品推荐给设计师,并运用于国家和地方的重点工程。材料怎么满足设计需求?设计师如何能迅速找到他心目中的理想材料?材料生产环节和设计环节的顺畅沟通很重要。

近日,在接受《中国建材报》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表示,建筑材料是设计的基础,建筑师在选材时,既要保证达到设计时的构思,遵循绿色低碳的适宜技术,又要兼顾材料强度和耐久性,还要考虑成本,所以与材料生产企业建立高质量的合作关系对于建筑方案落地具有重要意义。 

0001.jpg

南京江苏园博会的绿色办公空间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供图


要合作,不要推销产品

“设计与材料的关系既互相配合、彼此成就,同时也相互制约。”崔愷指出,无论是立面造型、空间设计还是结构设计,都需要考虑材料特性。设计师对材料的考量,贯穿设计到方案落地的始终,并根据想要呈现的效果,全面分析材料的质感、色彩、耐久性、价格等,有时还要考虑材料的绝热、防潮、防火、吸声、隔声等性能,寻找具有地域特色的装饰材料,再定向联系合适的材料供应企业。但现实却是,大部分材料生产企业本着推销已有产品的初衷来设计院开展合作,对于新材料或有“研发定制”需求的特殊材料探索较少,这就导致与建筑师团队长期合作的只能是几家有“情怀”、敢创新的企业,供需关系不对等。

在崔愷看来,当前需要达成的共识是,设计师和材料供应商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对于新材料的需求和生产运用情况要互通有无,增强分享和学习。“长期以来,设计师只能被动地接受材料,适用的材料有限。如今,设计师需要转变身份,主动向材料企业表达诉求,由双方共同努力来实现设计构想。在未来,无论建筑师还是材料企业,都不能满足于大规模、批量化的建造和生产活动,提高产品的差异化,更好地满足设计师的个性化需求,更重要地是结合绿色低碳的要求,用更高的品质促成更好的合作。”

0002.jpg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供图


要本土,不要千篇一律

崔愷所贯彻的“本土设计”理念,就是“以土为本”,让建筑属于土地。这里的土地不仅指自然的地域划分,还包括当地的人文、历史等因素。

“不考虑‘本土’的设计是没有‘灵魂’的设计,千篇一律的建筑不能展现其所在地域独特的内在价值,也不利于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崔愷表示,从材料施工的角度看,我国的建筑结构体系由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再到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壳体结构,以及现在应用的膜等各种新型材料结构等,墙体由夯土、砖石、混凝土到新型的轻质保温墙体材料等,每种材料都有深深的时代烙印,能代表不同时期科技水平和建筑工艺的发展,也正是这些材料支撑着建筑根植于它脚下的沃土。崔愷认为,“本土设计”并不拘泥于采用传统或地域材料,而是要用各种创新和突破留住环境的人文特征,激发出场地和建筑的内在活力。

“面对古城更新项目,如何处理设计与古城历史文化的关系是一大难点。对于老建筑,一方面,不能随意拆除,不能失去古城本身建设时间的痕迹;另一方面,很多修复加固手段会对原始建筑造成影响,很多存在安全隐患的老建筑难以更新。因此,面对古城改造项目,既要保留建筑的‘本土’韵味,不破坏古城的历史文脉和城市肌理,又可以使古城焕发新的活力,这就要求对材料的使用有所创新。例如修复部分塌陷的窑洞可以使用改性夯土,提高其强度;修复四合院可以考虑轻型结构,甚至可以用装配式的构件,替换部分糟朽老化的木构件、修复屋面等,这样既可以保留场地的历史信息,又能够改善人居环境,活化整个区域。”在崔愷看来,所有材料都是有温度、有触感、有文化意义的。只有用合适的材料,才能让带有历史文化标识的人文景观重新焕发诗意和光彩。

0003.jpg

成都天府农业博览园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供图


要创新,不要低价竞争

从北京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金黄透光的光伏玻璃屋顶,到南京的江苏园艺博览会博览园用亚克力材料打造的精美“未来花园”,再到成都天府农业博览园中五彩斑斓的氟塑膜(ETFE膜)顶棚,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新材料出现在建筑中。

崔愷指出,“不同于传统的玻璃屋顶,‘膜’这种材料更轻质,可塑性更强,既可以露天使用,也能够用于室内装饰。从早期的PVC膜,到现在的ETFE膜,膜材料不断发展升级,已经成为力学性能强、抗老化效果好、透光度可控的优质材料。但这种材料的来源主要是靠进口,国内高档膜的生产尚未形成规模。”

中国制造已经进入个性化、定制化、精细化阶段,建材行业亦如此,曾经批量式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当下设计师对于实现建筑方案落地的更高要求,设计师需要的是适配于建筑方案、高品质的新材料。只有不断创新,材料企业才能满足设计要求。崔愷认为,如果只靠低价竞争,材料行业的发展将会是不可持续的,只有提质、有所创新,才能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不要追求最大、最高,而要追求更创新、更低碳。”崔愷认为,我国建筑正发生着从“消耗型”到“节能型”再到“低碳型”的转变,城市的开发建设方式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建设重点也从房地产主导的增量建设,逐步转向以提升城市品质为主的存量建筑提质改造。未来,将有更多低碳绿色的建筑在城市、乡村、在不同地域因地制宜地生长和建设,道阻且长,建设领域和建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设计师和材料企业的共同进步。


本文原载于《中国建材报》12月5日1版《崔愷:建筑师需要的材料要有创新生命力》


  •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石龙经济开发区美安路1号IDM智能科技园
  • 邮箱:bcdaorg@163.com
  • 办公室电话:010-63379226                         传真:010-63379226
  • 邮编:102308
  • 版权声明: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   京ICP备2022005253号-1   Powered by bcda

           

扫一扫关注我们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010-63379226
- 客服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