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Press center
|
188项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来源:首都建设报 近日,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正式公布,21位科学家、188项成果获奖。9人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10人荣获国际合作中关村奖。42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包括一等奖10项,二等奖32项;20项成果荣获技术发明奖,包括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126项成果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29项,二等奖96项。 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是北京科学技术最高奖。 获奖者清华大学教授王小云长期致力于密码理论及相关数学问题研究,主持设计我国密码杂凑算法标准SM3,开展了抗量子计算格密码及其数学理论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获奖者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执委会主席赵晋荣在集成电路装备领域取得多项科研成果,突破了我国集成电路领域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并成功实现了半导体领域核心工艺装备的全覆盖,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化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旨在奖励具有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巨大潜力的青年科学家。 获奖者北京大学教授杨玉超开发了新型忆阻器材料及规模化集成工艺,研制了基于忆阻器的存算一体化智能芯片。获奖者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北京大学研究员曹云龙揭示了新冠奥密克戎株及其新亚型的免疫逃逸特征与分子机制,为抗击疫情提供了重要认识和科学支撑。获奖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陶飞发明了复杂装备实况大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使用”软硬一体化技术,探索建立了数字孪生理论、技术与标准体系。 获奖者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邵薇薇解析了京津冀二元水循环过程及其驱动力,研发了城市洪涝灾害动态评估模型,为区域水资源管理和水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获奖者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恒研制了高耐热易成型和结构-烧蚀一体化邻苯二甲腈树脂,实现了该树脂在我国航天领域的首次应用并广泛推广。获奖者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高立宁带领团队研制了合成孔径雷达星上高效实时信息处理系统,为遥感卫星在轨实时信息处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获奖者北京蓝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李腾开发了完整的PHA生产工艺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系统化地降低了PHA的生产成本,促进了合成生物学行业的技术进步。 获奖者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自主研发了PM2.5网格化监测体系,建立了大气核心污染物智慧决策治理体系,推动了全国大气环境监测体系的完善。获奖者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飞强完成了高可靠、耐低温、高效率燃料电池系统开发,实现了多场景应用,带动了氢能燃料电池产业上下游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企业是创新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在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由企业主持完成的项目占比近3成,企业作为前三单位参与完成的项目超半数。 “基于应用程序接口精准检测和高效动态防护的云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刘勇等人攻克了云安全防护设施的技术难点,研发新型云安全产品,构建了新一代云安全“纵深防御”技术体系,成功保障北京冬奥会网络安全,广泛用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成果占据国内云安全市场份额第一,有力推进我国云安全技术产业化发展。 “硅薄膜外延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董博宇等人突破了12英寸硅薄膜外延设备温控算法、气流场设计、传输算法、安全控制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实现了设备整机的国产化替代,各项工艺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内集成电路产线上完成工艺验证和量产,有效地带动了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获奖成果在交通出行、环境治理、信息安全等领域多维度发力,增强城市“智能化”水平,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新机场建设指挥部等单位研发了居国际领先水平的超大工程建造关键技术体系,实现了超大建筑建造中关键技术突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承载着人民对更加安全、便捷、绿色出行的追求,推动了京津冀地区“临空经济”发展,极大地满足了国际化旅客往返需求。 “地下水污染精准识别与系统防治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席北斗等人开发了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及智慧化管控平台,研发了地下污染场地全链条防控技术系统,创建了大规模地下水安全回补工程,保障了北京及周边地区主要供水水源和居民用水安全,维护了地区生态环境和谐。 青年人才是引领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在全部获奖者中,45岁以下人数占比超6成,“85后”“90后”青年科研人员逐渐崭露头角,为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 “基于涡旋光场调控的新型光子键控信息传输理论与方法”项目荣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北京理工大学“90后”付时尧等人开辟了涡旋光场多自由度协同调控新方法,建立了涡旋光束稳定传输及系统构建新方法,有效解决了光子OAM键控通信的关键科学问题,对我国提升数字信号的编码维度和提高激光通信系统信道容量发挥了较大作用。 “多模态识别技术在低功耗边缘智能设备上的应用及产业化”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鹿客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85后”唐皓等人优化了边缘智能硬件发展关键技术,打造了国内领先的边缘智能硬件产业链条,并成功应用于数十种智能硬件产品中,为超190万人次提供了智慧服务,推动了首都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