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Press center
|
【副会长单位】BIAD北京建院装饰 | 全球顶级 国内唯一 | 北京艺术中心来源:BIAD北京建院装饰 北京建院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承担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北京艺术中心”项目的室内设计及部分区域工程施工任务。 近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顶级数字化领域国际奖项“Autodesk设计与制造大奖(2023 Autodesk Design and Make Awards)”举行全球发布活动,北京建工和北京建院作为获奖者现场领取大奖。此次得奖,是国内企业在这项全球工程建造最强综合技术实力的奖项升级后的年度角逐中首次斩获最高荣誉。 11月23日,在国内发布会的现场,来自欧特克(中国)软件公司、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三家参赛单位的代表共同举起了“Autodesk设计与制造大奖”——全球综合优选类大奖。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管建波,北京艺术中心技术管理部部长于枭,北投集团总经理助理、规划设计中心总经理李景祥,三大建筑项目部总经理陈宏达,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谢欣、信息部副部长梁楠、第三设计院院长崔锴,欧特克公司中国区工程建设行业总经理肖胜凯、中国区大客户业务技术总监谌冰,北京建工集团董事、副总经理石萌,北京建工集团技术总监张显来出席,总承包部青年代表共计百余人共同见证成果发布,北京建工集团总承包部党委书记、副经理向桢主持。 会上欧特克亚太区工程建设行业战略总经理布莱特·卡森先生为获奖项目表示了祝贺。国家大剧院副院长管建波,北投集团总经理助理、规划设计中心总经理李景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谢欣,欧特克公司中国区工程建设行业总经理肖胜凯,北京建工集团董事、副总经理石萌分别致词。 石萌在致辞中表示,对项目荣获此项国际大奖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与北京建院的精诚合作和欧特克公司在此项活动中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家大剧院和北投集团对北京艺术中心BIM与智能建造工作的认可表示衷心的感谢。欧特克(中国)软件公司、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代表分别就此次成果进行了发布。 零的突破! 从全球300余个顶级项目中脱颖而出 Autodesk Design & Make Awards国际大赛的前身是全球 AEC Excellent Award(全球工程建设行业卓越大奖),是工程数字化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奖项之一,每年均有大量来自不同国家的行业顶尖团队和项目参赛,并最终由行业领军专家组成的评委团队评审出各子类别奖项中的唯一大奖,成为全球工程建设行业技术实力的最高标准认证。截止目前,来自中国的历届申报项目已累计近500个。 此次Autodesk Design and Make Awards 2023国际大奖,北京建工集团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设计、施工企业联合申报北京艺术中心工程参评,通过设计、智能建造、节能环保等综合评审,北京艺术中心工程从参评的35个不同国家,300余个顶级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2023年度“Autodesk设计与制造大奖”——全球综合优选类大奖,标志着国内企业在这项全球工程建造最强综合技术实力的年度角逐中首次斩获最高荣誉。大运河畔的北京艺术中心,这座美轮美奂的“文化粮仓”,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工程建设数字化转型的最前沿成果和中国建造强国的生动注释。 建筑曲线再现古运河上扬帆盛况 北京艺术中心最抓人眼球的,就是在阳光下呈现出美轮美奂的光影变化的“大幕拉开”的灵动意象,设计灵感来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这些极具动感的曲面造型和屋顶轮廓,既是对于古粮仓建筑屋面曲线的写意勾勒,也抽象地再现了古运河上运输船只扬帆启航的盛况。而“大幕拉开”的效果,是靠跨度超过155米的单层曲面钢网壳的完美落架和4134块不同的三角形幕墙单元严丝合缝拼接实现。 北京建院设计团队运用模型优化双曲面屋面造型,控制结构和完成面尺寸,最终使每一榀钢梁的曲率一致、每一个板块曲率一致,大大提高了屋面的有理化程度。外立面利用参数化程序,将所有板块信息统计并整合,使扭曲三角板都拥有唯一性。 北京建工项目团队与设计团队完美配合,通过BIM模型和Tekla模型开展跨专业设计综合协调,基于钢结构深化模型,采用套料系统自动生成材料排版图并直接导入数控切割设备,达到所有零部件100%的数控切割率,加工完成后通过三维扫描还原加工构件实际尺寸,基于激光扫描技术辅助钢结构预拼装,进一步减少实际拼装难度,通过测量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探伤机器人辅助钢结构现场施工,在全球建筑工程领域首次实现远程自动控制探伤,实现了钢结构高精度安装,节约用钢量1300余吨。 除此之外,在幕墙、舞台机械、机房等专业开展了面向预制和组装的深化设计理念,利用BIM模型进行下料及加工,结合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虚拟预拼装技术,确保所有异形构件一次性安装到位,最终完美还原设计。 BIM+智能建造 筑就顶级智慧剧院 北京艺术中心以其震撼的声场效果获得了音乐界大咖和专业观众们的认可与赞赏。这座智慧剧院的顶级声学效果是如何实现的呢?“BIM+智能建造”是关键。 北京艺术中心的顶级声学效果通过在70项专业系统中深化应用BIM模型系统得以实现。北京艺术中心定位世界一流剧院,基于高标准的声学要求,复杂的“楼中楼”主体结构,以及高难度的舞台工艺与建筑、机电综合深化,项目团队在建设伊始就制定了全专业、全要素、全过程BIM+智能建造应用目标,并以智慧剧院为建设目标全面实现数字交付。 人们听到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有声波的,剧场里,声波从不同角度反射回来,到每一位观众耳朵里,声音效果都是不同的。所以北京艺术中心在设计之初就是一个三维模型,对声波角度的分析等都是基于这个三维模型实现。各厅堂需要确保观众厅施工形体的精确来精确控制声学反射和散射,项目将形体模型数据传递至专业声学模拟软件,精准模拟和控制声学的反射和散射,确定各个界面的材质和构造要求。正是基于三维模型,设计团队和施工团队不断通过模型设计、模拟、预测、优化、调整……正是通过这些BIM深化设计,才呈现出当下的顶级听觉盛宴。 30多个学科知识 70多个专业系统 超过200家专业供应商 完成78个专业建模 深化模型300+ 报批图纸4800+ 提资问题2000+ 覆盖1.4万吨钢结构、60个机电系统、116种综合支吊架、8万平方米二次结构、12万平方米幕墙、3.5万平方米金属屋面、1462个房间建筑装饰、230根预应力梁、144个铰支座、419个舞台设备、灯光、音视频以及融媒体......正是这些数据,让北京艺术中心项目从设计、建设到最终落地,攻克了很多技术壁垒的最后一公里,最终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运用。也最终为北京艺术中心拿下“Autodesk设计与制造大奖——全球综合优选类大奖”打下了基础。 在“BIM+智能建造”全过程应用的助力下,北京艺术中心完美亮相在大运河畔,这座世界级超一流剧场,将丰富京津冀地区亿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和感官体验,也将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家云集于此,体现出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战略定位。 媒体关注 新华网 北京发布 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 北京青年报 科技日报 首都建设报 新京报 劳动午报 BRTV新闻 中国房地产报 音乐跨越国界 文化架起桥梁 北京东望,大幕开启 流淌千年的运河水、拔地而起的新地标 在这里共同谱写 古今中外交织的文化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