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Press center
|
【院士专访「上」】从BIM到CIM构筑城市数字空间基础设施,共谋智慧城市新蓝图来源:广联达+ 【引言】 城市建设如何引领新时代数字化发展的崭新征程?如何打造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广联达重磅推出《匠心·匠造·匠人》院士系列「上期」,汇聚顶尖科学家,共谋智慧城市蓝图!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分享权威观点,为智慧城市建设谋定方向,为中国科技创新注入新力量! 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正在成为一种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庞大系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型城镇化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核心,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水平,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关怀。这些都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01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引领新时代数字化发展的崭新征程 新型智慧城市通过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动,打通了城市的各类信息和数据孤岛,实现城市各类数据的采集、共享和利用,可有效发挥大数据在“善政、惠民、兴业”等方面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城市精细化管理与智能化服务要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会长周成虎认为,新型智慧城市的特点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为我们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引擎。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要走出自己的特点,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当前,城市面临的各种不可控的因素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城市更加具有发展韧性,朝着可持续性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认为,数字城市建设就是把城市的山山水水、所有部门的数据都装到网上去,帮助我们做城市的管理、城市的建设、城市的运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5G、6G的发展,我们走到了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新阶段,也就是城市GIS(地理信息系统)加上物联网,再加上建筑信息模型(BIM),构成城市信息模型(CIM),这个城市信息模型(CIM)就是数字孪生智慧城市的一个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用人工智能来做运营,对城市进行实时地感知洞察分析,并智能地反馈到各个部门去,提高城市的运营效率,让生活在城市的居民真正感觉到幸福。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广州大学教授张新长认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志,就是要以数字孪生技术作为它的核心底座,把物理世界和我们的数字世界联动、脉动,变成生命的共同体,这是我们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用大模型来对城市进行构建,达到毫秒级的响应,因此我们要构建一个大的算力。未来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一定需要大数据、需要大模型,更需要大算力,这样才能构建起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坚实底座。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邬伦认为,智慧城市不是简单地重复数字城市的故事,而是要让智慧城市更多地能像人一样具有思想,不光是有数据库而且有知识库,要更敏锐地像人一样进行洞察和智慧决策。所以,现阶段建设智慧城市要向着智慧城市的更高阶段,也就是数字孪生城市来开展建设。也就是说,要向人甚至还要超越人建立起泛在的感知、全面的感知、实时的感知。同时,我们要把各个方面全面感知的各种大数据有机地融合起来,通过城市信息模型(CIM)来统合泛在感知的各种信息,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形成知识库和模型库,才能够让城市真正地具有智慧能力。 02 破解“各人自扫门前雪”, 实现智慧城市共赢共享、互联互通 新型智慧城市,不是单纯的城市信息化,而是利用智慧技术对城市进行重塑和再造,强调通过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业务融合,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因此,实现开放共享、部门协同,真正做到让全城的数据纵横畅流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新型智慧城市要如何打破以往“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困局,实现数据纵横畅流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郭仁忠认为,造成数据“自扫门前雪”的问题有很多因素。首先有技术上的因素,过去数据的采集存储能力不够,数据处理加工的能力和传输的速度效率无法满足需求,过去的网络速度、计算机速度以及技术分析、数据治理分析及加工的能力都还有些缺陷,所以往往只能是面向具体用户进行具体的信息采集、加工、传输、使用。其次还有法制上的因素,比如地理信息数据它带有保密性,再比如数据生产需要成本,保存加工处理也需要成本,数据共享怎么样体现成本原则,也需要相关的制度激励。此外还有体制上的因素,过去各个政府部门做预算,只能覆盖本部门的规划,跨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因此也造成了部门的信息化必定是“自扫门前雪”的。 过去一谈到数据共享,大部分人往往理解为“等你的数据来给我用”,郭仁忠认为,“共享”不是“共产”,相关的技术因素、法治因素、体制因素要跟上,才能达到数据畅通,真正实现智慧城市数据共赢、共享、互联、互通。 03 打造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 夯实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底座 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是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建筑物、基础设施等三维数字模型的平台,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工作的基础性操作平台,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性、关键性和实体性信息基础设施。CIM平台作为城市数字空间基础设施,是实现数字孪生城市的时空载体。基于CIM时空信息云平台可以集成智慧城市的各项资源服务,支撑城市规建管、交通出行、民生服务、政府治理等垂直应用,服务智慧社会创新发展。 以广联达建设的福州滨海新城(一期)基于CIM的规建管一体化平台为例,在滨海新城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BIM和3D GIS等先进信息技术,同步形成与实体城市“孪生”的数字城市。通过多源数据集成的“城市时空信息模型数据库”,实现滨海新城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数字资源集中管理与应用、信息互通与共享,保证一张蓝图的有效性和实时性。 此外,数字孪生还能赋能生态治理,助力生态信息模型(EIM)平台的搭建,使生态治理可视化、可量化、可优化,助力生态长效运营。以重庆智慧广阳岛项目为例,该项目以广联达EIM数字孪生平台为依托,通过深化顶层设计,建设以5G、物联网、云数据中心、AI平台等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形成智慧广阳岛智能化硬件基础。在此基础上,搭建智慧生态、智慧建造、智慧管理、智慧风景四大智慧应用系统,建成集智慧展示中心、监测评价、指挥调度于一体的智慧管理中心,支撑了“长江智慧风景眼,重庆数字生态岛”的建设。 作为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广联达深耕建筑业数字化二十余年,致力于以安全可靠的图形技术为支撑,从BIM到CIM构筑城市数字空间基础设施,支撑城市发展。广联达以开放的心态、国际化的视野,联手各个产业的合作伙伴,把全球范围内的最前沿技术运用到接下来的项目实践中。共创数字城市新生态,共促智慧社会新发展,用科技点亮未来,创造美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