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 产品
搜索

新闻中心

Press center

首页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 文物里的北京丨第五十二集:通惠河玉河——京杭大运河进京最后一公里
详细内容

文物里的北京丨第五十二集:通惠河玉河——京杭大运河进京最后一公里

来源:北京文博    


从热闹的南锣鼓巷向西穿过雨儿胡同,玉河流水潺潺,石板小路曲径通幽。通惠河玉河,是一条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作为暗沟被掩埋在地下。本世纪初,随着大运河考古工作的推进,尘封多年的通惠河玉河故道重现世人面前。

图片 85.jpg

恢复后的玉河两岸

图片 86.jpg

通惠河玉河故道遗址

图片 87.jpg

玉河遗址位置示意图

当年参与考古挖掘工作的北京市考古研究所副院长张中华介绍——

张中华:当时东城区对它进行环境整治,首先发现的是东不压桥西侧引桥上面的桥面石。2007、2008两年的发掘发现了元代通惠河南侧的泊岸、明代玉河两侧的泊岸和清代玉河两侧的泊岸,以及东不压桥、澄清中闸,还有玉河庵。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基本上探明了元明清三代通惠河玉河遗址的形制,对研究元代漕运,以及元明清三个时期的城市供排水以及环境变迁、历史沿革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图片 88.jpg

东不压桥全景

玉河,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河道。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元代。

翻开侯仁之先生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便会在清代及之前的地图上发现,在北京中轴线的东翼,非常清楚地画出了一条水道,西北端连接什刹海,东南端出东便门,和通州的大运河连成了一线——这就是元代的“通惠河”,明清时期改称“玉河”。

图片 90.jpg

码头遗址

1292年,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调集了北京城里的几万军民,开河道、挖淤泥,挖出了一条漕运水路。

张中华:元大都是一个世界性的都市,它人口众多,供给基本上是仰仗江南。郭守敬引了白浮泉的水作为水源,汇聚了西山的泉水,一直到瓮山泊,然后引到积水潭。

积水潭既作为一个终点,又作为一个码头,到至元30年修建完成。 元世祖忽必烈见舳舻蔽水大悦,赐名“通惠河”。

图片 91.jpg

元代堤岸中包含的瓷片

“舳舻”就是指船只首尾相接。积水潭码头的兴盛,推动了鼓楼商业区的形成,成为元大都最繁华的地方。通惠河玉河北段河道上的东不压桥,曾是漕船行至运河终点——积水潭码头的必经之桥。

张中华:东不压桥,从东西引桥包括券洞,能够测算出来它的长度是47.1米,发掘的最宽的是10.6米,但是因为它的南半部分压在了现在的人行道之下,原始的宽度现在我们还不知道。但是47.1米的桥是非常大的。元代的《析津志》里边记载:“丙寅桥,中闸,有记。” 我们发掘之后,就能够非常明确元代的丙寅桥就是东不压桥。

通惠河因地势西高东低,沿途置二十四闸,可谓古代水利工程的创举。东不压桥也是澄清中闸的所在地。

张中华:为了方便逆水而上,24道船闸,实际上就是连通器的原理。在这一段是有三个闸,包括澄清上闸在万宁桥,澄清中闸是在东不压桥,澄清下闸是在北河沿胡同的东口跟北河沿大街交界的地方。郭守敬修24闸的时候,是桥闸一体的。明代的时候,还修建了城市的排水设施,有水篦子,大的垃圾不会流下来,所以说古代人非常聪明的。

图片 92.jpg

澄清中闸东侧闸口

明清时期,玉河的河道功能逐渐发生了变化,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逐渐废弃了积水潭码头。到了清代,又因断水改为暗渠,最终填埋。

张中华:白浮泉因为离皇陵所在地(十三陵)比较近,为了避免破坏它的风水,白浮瓮山河就逐渐地废弃了,所以通惠河的漕运功能慢慢就没有了。尤其是到了明代宣德7年,当时玉河是在东皇城的外边,比较吵。皇帝就下旨把玉河圈到皇城墙里边了,它就彻底地失去了漕运功能,仅仅作为城市的供水排水和风景。

图片 93.jpg

元代堤岸及叠压于其上的明代堤岸

图片 94.jpg

清代堤岸

积水潭码头虽被废弃,而淤积起来的土地,成为了种植水稻、荷花的良田。《帝京景物略》形容其为:“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

通过玉河考古挖掘工作,可以梳理出这样一条时间线——

张中华:元代通惠河和明代玉河,它的宽度基本上是35米到37米之间。但到了清代的时候,就缩到5米9到9米之间。另外发现玉河庵修建于东不压桥东侧泊岸之上,把它(河道)压了,说明明代玉河逐渐到了清代就变窄了,因为回填(河道),(玉河庵)才能盖在上面。当时我写报告的时候,为什么叫《北京玉河考古发掘报告》,因为玉河庵碑明确写的是美玉的玉,当然你叫那个御河也是没问题的,你叫通惠河它也是没问题的。因为它本身就一直在沿用,说明最起码从至元29年一直到现在,河道的位置是没有变的,这个对我们北京城市的沿革,包括河工,都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片 95.jpg

玉河庵碑碑首阳面拓片

图片 96.jpg

明代堤岸上城砖铭文拓片

由大运河玉河这一处文化遗产在历史上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一张从边疆军事重镇向北方政治中心转变的水运网络在北京地区逐渐形成,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水定城、融合发展构成了北京独特的古都风貌。



  •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石龙经济开发区美安路1号IDM智能科技园
  • 邮箱:bcdaorg@163.com
  • 办公室电话:010-63379226                         传真:010-63379226
  • 邮编:102308
  • 版权声明: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   京ICP备2022005253号-1   Powered by bcda

           

扫一扫关注我们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010-63379226
- 客服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seo seo